每日健康问答|如何防治糖尿病?
今晚报2022-11-14
作者:陈莉明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上升至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并且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会转变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容易引发各类并发症,极大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正确预防、科学管理,糖尿病是可以预防、治疗甚至缓解的。
“高危人群”提前干预
对于成年人来说,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就属于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超重或者肥胖、久坐不动或者缺乏体力活动、有家族史、曾被诊断过妊娠糖尿病或者曾经生产过体重超过4公斤宝宝、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等。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超重或肥胖的同时合并下列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则认为是高危人群: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有家族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对于成人糖尿病高危人群,越早开始筛查越好,首次筛查结果正常的,每3年重复筛查一次;初次筛查异常者,应当考虑更频繁的检测。6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筛查一次。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适合从10岁开始,但是青春期提前的小朋友推荐从青春期开始。
筛查方法为两点法,需要到正规医院喝标准的葡萄糖水,做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取血检测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早期症状注意识别
糖尿病得到诊断和治疗,是可以拥有美好健康生活的。但目前糖尿病流行病学存在一个“半数理论”,即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在被诊断的人群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在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半人治疗没有达标。
对于不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的人群来说,识别糖尿病早期症状很重要。如果出现消瘦、饥饿、多尿、多饮、多食,下一餐前非常饿,视力下降等,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了。在定期体检中,如果血糖、血压、血脂指数异常,都要提高警惕,尽快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2型糖尿病可以“缓解”
除了提前干预、及时识别早期征兆外,确诊患上糖尿病后,只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2型糖尿病也是可以缓解的。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慢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终身性疾患,然而当前很多证据支持2型糖尿病是可以缓解的疾病。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均被证明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指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药物治疗主要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有效控制高血糖,可以使部分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
有些患者认为打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所以干脆拒绝胰岛素治疗,或者等病情稍有缓解,就擅自停用。胰岛素不会导致成瘾。糖尿病是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性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能或极少分泌胰岛素,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随意停用。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胰岛素治疗,一般待血糖控制平稳、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后,可逐步停用胰岛素。
代谢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能够降低体重,纠正体内的代谢紊乱及其引起的并发症。
定期监测血糖尤为重要
管理糖尿病,血糖监测是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患者在日常经常测空腹血糖,但从来不测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些患者空腹血糖常常不高,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但不少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因为忽视了餐后血糖监测,从而导致长期高糖生活,影响疾病控制。
除了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外,有的时候需要加测睡前血糖,尤其是一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监测睡前血糖有助于避免夜间低血糖。建议一个月可以监测16次血糖,也就是说一周4次,每周抽出1天来监测空腹及三餐后的血糖,用这些数值来查看血糖控制是否达标,也能看出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比如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血糖短期内会升高,而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因为消化较慢,所以短时间内血糖不会明显升高。但是要注意监测血糖的长期影响,每三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无糖糕点虽然写的是无糖,但是含油脂等高热量物质,不要随意摄食。晚上的加餐也不可忽视,随意吃喝加上运动量少很容易造成体重增加和血糖波动。通过监测血糖,可以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作者系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