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认识习得性性无助及其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6  [浏览次数]:

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期望行动能带来好结果,正是这种期望,使我们乐于付出、勤于努力。当好结果发生时,我们很快乐,内心也受到鼓舞,产生了自信,从而更加愿意行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如果得到的总是坏结果呢,会发生什么?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二、“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因素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3)不正确的归因

三、“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从成就动机看,习得性无助的人成就动机低下,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能给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的,他们在学习工作时总是不能全神贯注,遇到挫折时喜欢自暴自弃。他们对于成功的希望远远小于失败的惧怕,因而他们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只是寻求避免失败。

从自我概率看,他们生活态度缺乏积极,对生活可以说毫无兴趣可言,在与同伴相处的时候大多自卑多疑,常常认为自己不受同伴的喜欢,因而逐渐与同伴之间关系疏远。

从自我效能感看,他们对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智力都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而倾向制定较低的任务,以减小失败的概率;当遇到挫折或是困难时,他们经常由于自信心的缺失,不加努力就选择放弃。他们由于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更多的焦虑、抑郁,失误也会随之增多。

从情绪调整来看,习得性无助的人情绪往往表现为烦躁、冷漠、绝望、颓丧、畏惧、退缩、不主动等消极情绪,严重则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他们更是心灰意懒、自暴自弃、惧怕工作任务的失败,并由此出现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生活。

四、如何消除“习得性无助”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抛弃觉得自己无能这个想法,别附和脑中那些否定的声音,认可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注意这里的相对对象是自己,例如你演讲不行,但很会写东西,那写作就是你相对擅长的事情。去做你能做好的事,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能证明你并非一无可取。而之所以相对对象是自己,原因在于,如果锚定对象是别人,永远能找到比你更优秀的,而如果把目光放到比自己差的人身上,你可能获得更多的,是优越感而非自信。

其次,调整你的归因方式。遇到麻烦时,问自己3个问题:全是我的错吗?这能改变吗?怎么改变呢?以此为开始,把事情先捋一遍,顺清楚,再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建议你把想法写下来,一边写一边梳理思路,情绪能得到很好的缓冲。另外,在归因时,务必预判事情最坏的结果。说实话,人一辈子,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要知道,即使事情真到了最坏的结果,也许最开始会比较艰辛,但一定不是绝境。所以,人不必钻牛角尖,从死胡同里走出来,转几个弯,也许就是你人生的拐点。

说完思想层面,再来聊行动。“习得性无助”伴随着无力感,而无力感可理解为对生活缺乏掌控感。那如何夺回生活的主动权呢?找到那些能点燃你内心的东西,能让你感到沉浸和安全的事情,然后去做。比如有人是撸猫,有人是看书,还有人是看午夜电影、或者疯狂跑步……为疲惫的心充充电也好,为杂乱的精神顺顺毛也罢,它们都是能够给你支撑的力量。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事无大小,只要完成,就能给大脑带来正反馈的信息。所以,与其坐着唉声叹气,对着镜子自怜,不如麻利地起身做些琐碎的小事情,让自己稍稍忙起来,比如整理东西。它会让你感到双脚踏在地面,帮助缓解焦虑的情绪。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温暖宜人,行人很快便脱下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只因其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习得性无助充斥着的尽是无助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对其积极的帮助,使其尽快的回到积极、乐观的状态。

最后,借用《哪吒魔童降世》里的台词: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它。我们对自己的偏见也是一座大山,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搬动它,只要你别把生活看的太沉重,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微。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