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Think tank service 智库中心
首页 > 智库中心 > 学者新论 > 正文

刘守英 程果: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演进

来源:爱思想   发布者:     日期:2023-09-08 09:37:03   点击数:  

集体所有制理论含义由经典意义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演变为斯大林模式部分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经典意义集体所有制依循改造小农和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主线,通过合作社道路将小农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中。依循国家特定目标主线的集体所有制,采取强制的激进集体化方式以及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分配体制,在达成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同时,造成了集体所有制理论含义和制度实践的混乱。应当打破国家特定目标主线下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束缚和制度框定,依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实际情况,推动要素组合升级,克服小农弊端,实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

集体所有制作为一种对中国变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制度选择,迄今并没有得到客观的分析与总结。大量带有意识形态和情感色彩的言论一直影响着这一制度的走向,集体所有制的内涵、性质以及实现形式等基本理论问题时常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和解释。建国以来,在集体所有制建立和变革关键时期出现的集体所有制理论争论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关于农业发展道路和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焦点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还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结果是中国走上合作化进而集体化的道路。第二次是改革初期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和改革道路的争论,结果是1982年到1986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集体化的改革思路仍然活跃在理论争论中。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关于“第二次飞跃”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争论,出现了以第二次飞跃否定第一次飞跃、发挥统一经营层次功能的集体化观点,以及家庭经营与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观点,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第四次是当前对集体所有制改革方向的争论。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等多项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展开,关于克服传统分散小农经营弊端的改革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重回集体化;二是土地私有化;三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以组织化、规模化、服务化发展现代农业。建国以来的四次争论,说明集体所有制理论来源和实践演进研究既具有现实重要性,也具有理论必要性,理论认识不清往往会影响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

实际上,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演进具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即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在苏联经过了战时共耕制、列宁模式合作制到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所有制的实践,其历史值得反思与借鉴。中国集体所有制建立与变迁既受到马克思集体所有制经典理论和苏联做法的影响,也受到中国土地制度传统和国家制度变革方式的影响。本文从经典文献和制度分析出发,厘清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意义集体所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回顾了苏联实践中列宁模式、斯大林模式集体所有制的制度特征和实施成效,概述了中国集体所有制的建构、形成与演变,最后给出简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