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清华三农讲坛”第三十三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集团报告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作了“农村改革历程”主题演讲。公管集团副院长、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主持讲坛。农研院副院长魏唯、何宇鹏、张红宇等出席讲坛。
陈锡文从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乡村的功能两方面展开演讲。他详细介绍了农村改革在调整农民与土地关系、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实践上的突破,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的多方面贡献与经验,并从改革人民公社、放活城乡管制、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方面介绍了农村改革的深化与拓展。
陈锡文指出,农村改革贡献主要包括增产增收解决了吃饭与贫困问题、引入市场机制成为必然、农民积累自身资产成为可能、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后来的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积累经验;农村改革的经验体现在党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准则,尊重农业、经济的客观规律,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等基础制度。
陈锡文 强调,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要求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好乡村应有功能,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二是提供生态屏障、生态产品;三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好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确保国家粮食、生态、文化的持久安全,就是夯实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因此,让乡村发挥好它应有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而衡量乡村是否振兴的标志,主要就在于乡村所特有的、也是必须发挥的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王亚华对演讲作了简要总结。他指出,陈锡文教授的演讲视野宽广、内容丰富,对中国农村改革40多年的历程进行了专业解读和阐释,展现了深厚理论功底,呈现了翔实资料数据,还有生动实践案例,演讲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给大家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