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理论学习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

2021年04月20日 08:52  点击:[]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义桅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历史性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4年多过去了,习近平主席的话语犹在世界回响,激发广泛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来自哪儿?

一、中国的“四个自信”在世界观上的体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的自信回答。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四个自信”在世界观上的体现。

道路自信:走得通。中国的成功,在于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同时鼓励着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命运自主。

理论自信: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神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那些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开启了超越西方中心论的理论创新,以命运与共观超越相互依存论。

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更是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仁爱思想,还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正见正念,度己渡人”的佛家五蕴皆空信仰,都包含和结合了人类经验所共有的四个维度,即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它们构成了一种综合、平衡、协调而整全完备的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共生”、道家“共天”、佛教“共业”观,西方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印度的“梵我合一”,非洲“乌班图”思想,这些人文主义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

(二)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历史时代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300多年来,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主权平等、和平和解、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公认的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分析、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对时代大势的深刻把握,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有识之士誉为“中国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发展的钥匙”“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2018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我国宪法,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坚实法律基础。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及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平台。截至今年1月31日,已经有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互联互通的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正进入万物互(智)联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中有立,并非推翻重来。它强调开放包容,尊重国家主权和各国核心关切,更多着眼于从新的领域“立”而非旧的领域“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目标也是过程,不只是愿景而是进行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自觉的努力和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目标,也是过程;不只是未来愿景,而是进行时。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明显告诉我们,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自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体。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需要未雨绸缪,形成国际社会人工智能法则和新的人权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消极的命运共同体,更是一个积极的命运共同体,不能无为而治,毕竟当今是地球村而非小国寡民,要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塑造共同身份、共同使命,而且还要通过伟大斗争去争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内涵而言,也有一个不断深入的层次递进。人类命运共同体1.0版:同仇敌忾+同病相怜;2.0版: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支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3.0版:共同使命,解决人类问题的共同智慧与共同方案。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伙伴从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到发达国家,从南南合作到新型国际关系不断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防止最坏——流浪地球和追求最好——世界大同之间的选择。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之举,也是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政策宣示。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实践,我们要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类”予以自觉构建。

三、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命题,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

面对新冷战、脱钩、全球供应链重组、逆全球化思潮,中国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给世界带来确定性、正能量和新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值指向,更是一种现实选择、迫切呼唤”。中国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全球抗疫物资物流中心,宣布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积极主动援助世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循序渐进,从周边开始,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取得早期收获。在国家层面,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如老挝、柬埔寨、缅甸、巴基斯坦等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地区范围,各方已就打造周边、亚太、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响应。(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集团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