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98858vip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学习交流

语文人物

发布者:  时间:2021-09-11 10:00:50  浏览:
  • 吕叔湘

  • 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他随开明书店迁往北京。1950年2月,吕叔湘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集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集团)研究员、中国科集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集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集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 吕叔湘
  • 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他随开明书店迁往北京。1950年2月,吕叔湘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集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集团)研究员、中国科集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集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集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 著作贡献

  •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 语法修辞讲话 (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40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代表了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 吕叔湘著作 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



  • 罗常培

  •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建立后,筹建中国科集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其学术成就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 罗常培
  •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建立后,筹建中国科集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其学术成就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 王力

  •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集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 王力
  •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集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 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



  • 赵元任

  •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98858vip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集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

  • 赵元任
  •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98858vip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集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

  • 人物生平

  •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向姜斯东(E。Johnstone) 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集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 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W。R。Spaulding)。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98858vip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

    青年赵元任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98858vip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集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 (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集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编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编配民歌十九首、

    赵元任
    器乐小品 六首,总计一直三十二首作品。



  • 周有光

    周有光 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 周有光
  • 周有光,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

    周有光
    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 周有光家族的祖籍为江苏宜兴,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堂,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正式升入中学,与后来同样成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同学。[1]
      1923年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98858vip,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幸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主修经济学,兼修语言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1927年大学毕业。
      1933年4月30日,与张允和结婚。

    青年时期的周有光(左四)
    结婚后夫妇同往日本留学。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ja: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经被逮捕入狱,周有光未能如愿作成河上肇的学生。
      1934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他们的儿子晓平出生。
      1936年—1937年年任教光华大学,兼职上海江苏银行。
      1935年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上海银行有兼职,参加了反日救国会(章乃器小组),女儿小禾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带全家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2]
      1941年—1945年在重庆新华银行总行任职。
      1945年抗战胜利复回新华银行工作,先后被派驻纽约,伦敦。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
      1948年在香港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9年解放军攻占上海后回国,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集团教授,并在上海新华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

    周有光
    1954年,因为之前已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周有光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
      1955年10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集团研究生院教授,放弃了在上海的经济学教学工作。这一变动无意中帮助周有光躲过了1957年开始的,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的“反右运动”。
      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于1961年出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房子亦被造反派占去。
      1969年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劳动之余,凭借带去的各种语言版的《毛主席语录》开始比较文字研究。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有光与其他老年知识分子被放回家。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1980年开始,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1984年迁至北京朝内后拐棒胡同。任中美联合编审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出版中译本《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国际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委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
      1989年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2003年冬到2004年春天,重病住院。
      2005年出版文集《百岁新稿》,书序中自勉“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2006年出版《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满一百岁,1月10日他生日三天前,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他举办了“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
      2008年出版《周有光百岁口述》。
      2010年出版《朝闻道集》。



  • 朱德熙

  • 朱德熙,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

  • 朱德熙
  • 朱德熙,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


  • 汉语语法研究领域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地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不断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途径。他着力运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探讨汉语问题,带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其主要成果已被今天的语言学界普遍采用。
      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学家Z. Harris的理论,朱德熙在运用中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把汉语语法研

    究引向深入,揭示了更多的语法规律,开拓了研究视野。1979年进一步提出和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分析变换法的局限,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方面前进了一步。1985年针对德• 索绪尔区分共时的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以自己的研究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道路。
      在理论上,注重和提倡对具体语言事实和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分析,提出了关于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等8个观点,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不仅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他与吕叔湘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年6月6日始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同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一书,对于纠正当时社会上语言使用的混乱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法讲义》一书,是系统地阐述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观点的一部专著。该书注重实用,分析描写细致深刻,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结构的一部力作。
    古文字研究领域
      在古文字方面,朱德熙对古文字的考释与研究常结合语法来进行,在分析古文字的字形、意义之外,还考察古文字的语法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战国文字的研究方面多有发明。另外他对甲骨文和秦汉文字也都有精深的研究。1950年代发表的《寿县出土楚器铭文初步研究》和《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奠定了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突出地位。不少研究是针对传统误释的。考释古文字,不是任意选释,而是着眼于关键性字,既重字形也重文例,精确地揭示出字形演变的复杂过程,在语法上语义上讲得通。论述透彻精辟,超过了前人,为学者们普遍接受,不只把战国文字的研究水平,而且把古文字考释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朱德熙考释过的资料包括楚简、楚帛书、汉竹简、玺印、陶文、盟书和铜器铭文等等。1970年代参加过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银雀山汉墓竹书、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楚墓竹简和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发表了一系列有创见的学术论文。
    方言研究领域
      在方言研究方面,尤为重视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把方言语法研究同普通话语法研究相结合,提高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
    教育领域
      在语文教育方面,他著有《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一书。《文章评改》(1979年)一书中收入了他于60年代为中华函授98858vip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讲课时的大部分讲稿。他提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等观点,这些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高考语文的考试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