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图为“精准扶贫”理念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新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 家行政集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学习研究和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对提升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精准思维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提出精准思维的时代背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注重精准思维。精准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更加注重运用精准思维,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决定的,是大势所趋。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持精准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注重系统性的战略谋划。越是注重系统性的战略谋划,就越要“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越要坚持精准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里的“准确”“科学”都是精准思维的具体体现。
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由大国成为强国,需要坚持精准思维。新时代强调精准思维具有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注重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内在要求注重精确、精细、精深、精当,从而为人民和社会提供精品性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坚持精准思维,既是大国迈向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高质量发展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坚持精准思维。我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无论是“数字”还是“信息”,对人的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注重细节上的精准。在数字经济、信息经济中,确实存在因一个数据的错误、一个信息的模糊而导致失败的众多案例,真可谓“细节决定成败”。粗放、粗糙、粗心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的大敌。要搞好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必须坚持精准思维。
把党中央精神落细落实,需要坚持精准思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要靠实干、抓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落细落实,“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精准施策:“督导工作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一锅煮。”
总之,实现治国理政各领域的精准、精细、精深,它既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命运,也关乎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还涉及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
所谓精准思维,主要指主体在认识、谋划、施策、操作和落实的工作过程中,在精准调查研究、精确识别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精心做到战略上判断、决策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操作中精细精当,在工作中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落细落实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思维已延展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等方方面面,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和工作方法。
精准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集中体现事物的质量度辩证统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量和度的规定,都是质、量、度的统一。质、量、度都具有精准性,要求进行精准分析、把握分寸。精准思维之准,须在质、量和度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如果在质、量、度上不精准,就难以把握事物的质、量、度的规定性,就谈不上精准把握事物了。定性、定量、定度上的精准是精准思维的第一个内涵,具有哲学基础。
精准思维是一种思想方法,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作为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内在要求对“实事”“求是”作精准研析,反对主观臆想,反对用一般代替具体,杜绝研析中的“大概”“大约”“估计”。只有做到精准研析,才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注重精准研析。精准,使“实事”得以全面客观呈现,使“求是”得以深入细致推进。在这个意义上,精准思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发展。用大众化的表述,就是“把准脉”“开准方”,它既要求以科学精神来看待事物,以实证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做到精准把脉,又要求“开准方”,即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方法准、见效准。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精准调研,坚持的就是这种思想方法。为了做到精准调研,他提出调查研究“五字经”,即“深、实、细、准、效”。精准研析是精准思维的第二个内涵,表达的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精准思维是一种敬业态度,集中体现为弘扬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找准穴位、对准焦距、下点要准,就像工匠打铁一样,一锤一锤地敲,敲准敲实,久久为功。一件工艺品做得精致,就与工匠精打细敲有关。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好比“绣花功夫”的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久久为功,它追求的是“专”“准”“细”“恒”“精”“卓”的“道技合一”的境界。弘扬“工匠精神”,就要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少而精、小而美,避免多而粗、大而丑,把事业做到极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是精准思维的第三个内涵,彰显的是一种敬业态度。
精准思维是一种管理方式,集中体现为精细化管理。管理方式众多,精细化管理是其中一种。精细化管理有三种含义:一是注重细节管理。在管理中注重微观、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善于将各项工作任务精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小任务并逐一解决,强调任务精准到点、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今日事今日毕”。二是注重差异管理。任何事物都具有质、量、度的差异,要管理得好,就必须注重差异管理。差异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是分层管理或分级管理。因为事物因质、量、度不同而区别开来并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为事物是分层次、分层级、分级别的。只有注重分层管理或分级管理,才有助于做到精准。三是注重精细管理。在管理成效上,要强化精准落地、精细效果,不能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做了当成做好了,要加强精准监督评价。精细化管理是精准思维的第四个内涵,倡导的是一种精致的管理方式。
精准思维是一种工作方法,集中体现在工作中要精准发力,即在准确判断基础上进行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发力,是精准思维在实践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夯实几个基本环节:具有问题意识;注重做事细节;做到落细落小;达到精细精深。具有问题意识,就是要真正发现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为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做好基础准备,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具体。注重做事细节,就是力戒粗糙、模糊、糊弄,做事要严谨、严格。做到落细落小,就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落实到每一个关键点上,落实到每一个关键环节上。达到精细精深,就是在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大数据”时代,必须注重社会治理各方面的精准、精细、精深,这是实施高质量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重大决策中的精准判断、精准实施、精准对接、精准落地,强调要“提升靶向施策、定向发力的精准实施力”。他所提出的“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与“精准脱贫”“精准防控”,注重的都是工作方法上的精准。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耕细作、精准发力、精深落实、精益求精,是精准思维的第五个内涵,注重的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
精准思维的典型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更加注重精准,把精准上升到哲学层面,提出了精准思维,使其具有了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精准”作出重要论述,而且治国理政实践中也坚持精准思维。
精准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将其看作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调研与考察过程中,紧扣“精准”二字。精准调研是精准决策、精准谋划和精准施策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精准调研同样没有发言权。精准调研反对调查研究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决策、行动符合客观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时,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之江新语》一书的开篇《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使人印象深刻。这五字经,其实质就是要做到精准调研。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调查研究做实,即了解实际情况,这种实,就体现在把调查研究做细、抓准,而只有做细、抓准,才能使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精准分析研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提到了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明确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精准脱贫。精准脱贫,是“精准思维”在脱贫实践上的进一步升华与自觉运用。“精准脱贫”是针对“粗放扶贫”提出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而对扶贫对象所实施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理贫困的一种方式。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精准。精准脱贫思想,最早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他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其后,精准思维紧扣脱贫重大攻坚战,进一步细化为“六个精准”,即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方面分别对应于工作对象、主要抓手、资源配套、任务分解、干部配备、绩效核查,可以归纳出完整的、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精准脱贫问题上,还进一步强调分类施策。鉴于贫有百种、困有千因,脱贫攻坚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撒胡椒面,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赤溪村畲族乡亲时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精准防控。精准防控,是“精准思维”在抗疫实践中的有效运用与实战检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密集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在统筹兼顾的同时,还要注重科学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在疫情防控初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是说,要分区分级,对疫情防控的区域、风险级别进行划分,进而分级精准施策。疫情防控中的每一项举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思维缜密、行之有效的行动体系,而精准施策是贯穿这一体系的一条主线。总体来讲,精准防控是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的行动指南,体现着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智慧”。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防疫中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精准管控”“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
精准设计。这是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可以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对“精准思维”的呼唤集中体现在对改革的精准精细设计和“靶向治疗”,就是瞄准“靶心”、直击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开药方,以全面深化改革之“矢”去射人民幸福生活之“的”。在改革领域,要坚持把守正作为改革的前提,同时要注重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精心、精细、精准、精深的顶层设计,注重精准性的实施落实。【韩庆祥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集团)一级教授;张艳涛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集团教授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9月22日理论周刊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