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当前位置: 集团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每日早读丨为什么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3-12 [来源]:灯塔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87、为什么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些论述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和塑造并举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战略要求,部署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的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创造性。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与事物本身的客观演变有关,也与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关。在一穷二白、着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发展是当头大事;而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对安全的需要也不断提高,如果缺乏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必须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特别是在全面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生产关系、产业形态、就业格局、社会阶层、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多元化,随着媒体形态、社会舆论场的巨大变革,任何一件小事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旧观念旧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实现全要素全社会协同联动效应,形成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合力。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要威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的重头戏。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其中安全生产问题最突出的有五大领域,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矿山领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工贸领域中的冶金、机械、钢铁、电力等企业。对这些行业和领域要加强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自然灾害是人类天生就要面对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更加频发。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25人,紧急转移安置233.5万人次,倒塌房屋3.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61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95.9亿元。对抗自然灾害,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确保对突发情况及时有力应急响应和处置。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民族安危存亡,是公共安全体系中十分敏感和极其重要的领域。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鼠疫、猴痘乃至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生物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生物安全涉及因素众多,监管体系和能力面对严峻形势还有相当差距,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必须着力补足的突出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