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8vip威尼斯

当前位置: 集团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探索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5-2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

ー、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意义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图·德·特拉西在其论著《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的“观念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首先,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其次,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目的在于维护阶级统治地位;再次,意识形态是生活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最后意识形态通过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的集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文化和舆论安全密不可分,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普遍利益的代表和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实际上是建立在现实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国家向市民社会的伦理渗透,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支配。经过推进改革开放我国迅速崛起,面对当前你消我长的全球综合国力新格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苏联解体的模式,把中国定为“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试图对我国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思想、社会渗透,对我国实施“演变”,最终达到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大力推进和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利于高校师生提高政治敏锐性,保持思想清醒,有效地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渗透工作;有利于从战略高度、从全局高度让我国在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无声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国际上看,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对国内高校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普世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巩固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企图淡化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指导思想安全、政治信仰安全、民族精神和道德秩序安全。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西方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的老祖宗的教导和历史传统时,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关系密切,高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与共产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关系密切。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推进,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否在国家需要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目前,我国近2500所高校中,在校大学生达2400多万人。这个庞大而重要的青年群体,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定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成长于改革开放环境,缺乏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更没有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国情了解不深,容易受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继续坚持不懈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插上理想、信念的翅膀,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内改革触及的深层矛盾叠加

现阶段,中国之治渐入佳境: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三山理论”引导美丽中国面目一新,“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深化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叠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表现出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复杂异常的特点。各阶层之间、不同阶层的内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一是城乡、地区和人际之间贫富差距较大。二是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三是经济领域的矛盾有时也蔓延到思想领域。

在思想领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选择面加大、差异性显著、个体性增强的特点,社会一度弥漫着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气息,在高校师生群体中也有具体体现:部分师生对改革开放打破平均主义取得的成就不能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客观看待,由于局部的、个体的经济利益的短暂不平衡而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同度不高;部分高校师生在经济转型时期,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享乐主义死灰复燃,导致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正确的金钱观念,出现了诸多学术腐败、师德失范等现象,一些学生陷入问题高发的网络套路贷的泥潭。部分师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巨大冲击

中国的崛起使西方国家深感危机重重,西方国家利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意识形态活跃和分化的情况,近几年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企图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融。

首先,在政治经济方面,极力鼓吹和宣扬西方的政治制度,极力鼓吹西方多党制度,宣扬新自由主义,鼓吹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实行政治、经济压制,不断将西方意识形态与经济、宗教传播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削弱高校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高校师生对马克思科学理论的认同度,妄图使社会主义首先从内部解体,最终达到动摇政体的目的。

其次,在文化方面,主要通过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借助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手段,推行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电子版书籍、网络版音像制品、博客论坛企图渗透到高校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过美国好莱坞电影把西方的价值观根植于美国式英雄和故事情节中,使受众在大制作高超特效的电影制作场景中,无意识地形成西方国家所意图的印象。

最后,西方宗教势力的渗透加剧,一方面西方通过对贫困地区学生进行经济援助,获取好感,宣传教义,进而将其家庭成员发展为宗教团体成员;另一方面,通过外教人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进行宗教知识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阿尔文·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金钱与暴力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所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互联网上的斗争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竞技,更是一场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激烈角逐。

当前,互联网因其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大等特点,日益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师生人人都是网络传播者,互联网也日益成为高校舆论的集散地,进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影响。首先互联网绝大部分根服务器都在美国本土,美国在互联网管理上具有极大的发言权。西方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互联网平台歪曲我国的社会热点事件,制造杂音,分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其次,鉴于互联网空间具有共享性、互动性、隐蔽性的特点,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其隐秘性的特点,将意识形态渗透包装于学术外衣中,所谓通过抢占网络话语,阻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例如“党大还是法大”伪命题的讨论等手段,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最后,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社会转型期,敏感性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制造事端。一个社会事件,一个社会谣言,通过快速转发,会在短期内迅速传播开来。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真假莫辨,一些不成熟的高校学生怀着好奇跟风的心理,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在网上不断转发消息,难免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思考

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个根本问题上,高校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树立强烈的主权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实践探索,切实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高地、舆论领空、文化领土、网络领海。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制高点

1.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校党委切实发挥领导作用,把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牢牢把握在手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将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以及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增强校、院两级党组织高校意识形态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切实带头抓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落实。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相关工作机制的构建

高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强化系统性思维,从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层面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党委办公室、组织、宣传、统战、群团、信息中心等各部处室、二级集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作用;按照党委主体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建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从完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建章立制等层面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构建。

3.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高校师生

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地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和引领人类前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穿越历史、照亮今天、指引未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仍然是高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时代之问的法宝。

(二)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

高校根据中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牢牢掌握98858vip意识形态主导权。

1.坚持高校思政教育全覆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除师生员工全覆盖,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相关部门和领域进行覆盖,诸如高校领导班子、宣统群团干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群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精准把握教材的权威性与严肃性,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具体案例,引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时代话题,点明国家大政方针,用身边例子,激起学生内心共鸣,其他的各门学科也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实现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的统一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除了覆盖传统课堂,还要覆盖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诸如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集体活动等;除了覆盖理论学习,还要覆盖理论指导的各类实践上,力求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全覆盖。

2.坚守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根据中央的部署,高校纷纷成立了马列主义集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重点加强把98858vip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98858vip意识形态主渠道的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结合时政如中美贸易摩擦专题、香港问题等时事和事实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诵读经典”“祖国在我心中”“工匠精神讲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成就展”,开展“沐浴道德洗礼,品悟道德力量”道德大讲堂活动,对学生思想境界进行政治引领,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占领宣传舆论新高地

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委对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将高校党委主管宣传和主管意识形态摆在首要位置。高校党委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党管宣传的高校“大宣传”新局面。

1.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继承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最新理论结晶。一方面,高校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管住、管好马克思主义集团和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通过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主题教育、师德师风网络培训、专题讲座、理论研究等,推动讲话精神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指导集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另一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睿智的思想武器,加强对倾向性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扬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

2.抢占网络宣传舆论新高地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高校占领先机,顺势而为,因势而变,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在网上建设的制高点。

第一,高度重视并做好网上思想阵地的占领工作。开设校园网、公众号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 。

第二,高度重视并做好网上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工作。高校积极拓宽网上思想阵地建设的渠道,掌握话语权,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适应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后真相”时代特征,在事实传播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情感传播,增强议题设置和话题转换能力,用接地气的网言网语表达传播内容,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最大增量”,讲好中国故事。如北京大学“思政热点面对面”,云南大学 “理解中国”特别栏目。

第三,抢先占领网络教育平台,组建优秀的网上教育团队,推出海南大学等一批围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网上精品课程,编写一系列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工程重点教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台。云南轻纺职业集团引导广大党员关注“共产党员”“云岭先锋”“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首次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学习强国”APP时政学习,学期学习积分1000分以上占《形势与政策》课程平时成绩的30%;实现微信公众号、微信学习群全覆盖,效果显著。

3.强化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打造高校各类社科理论阵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厦门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正布局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各高校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系列创新工程,推进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集体备课、团中央“青马工程 ”、北京大学马列教授网络壹课堂,宣传中国人大《走近马克思》系列丛书 ,收看《马克思靠谱》专栏节目,成立高校思政教育联盟,开展思政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新教师培训等;重视“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场域定位和话语转型,掌握98858vip网络安全和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推动校园官网、微博、贴吧、QQ、微信等新平台与校园广播、板报、阅览室等旧平台的质量提升,用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当下需求的平等姿态,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努力提升高校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还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努力打造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深层次、高站位的意识形态阵地。

(四)打造校园文化大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相融共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具有同质性和内在统一性。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核心,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1.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文化自信

98858vip是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和催生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当前各高校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以高度的文化定力从多元多变、纷繁芜杂的各种思想文化元素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不断搭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与时俱进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让文化自信这一高校意识形态思想长城更加厚重,更有温度,更有高度。

2.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品位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反映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全面的社会生活。一部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可以从世界观、审美情趣、思想品格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陶冶。传承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 “品牌”工程,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把理论的穿透力同情感的亲和力、艺术的吸引力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朗诵、动漫、说唱、机器人表演、民族服装秀等形式,使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宣传者、自觉践行者和坚定信仰者。如昆明理工大学《人文昆工》之“红土情 世界风”文化品牌;云南轻纺职业集团民族服装秀等,校园文化格调高雅、沁人心脾、余香袅袅,使青葱校园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3.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品牌

校园文化以一种隐形教育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承载着青年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功能。大学精神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传承和文化内核,彰显着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印记。大学精神的培育,除了要进行课堂教育之外,还要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原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特色文化品牌,如校风校训校歌、特色品牌创建等,引导大学生追求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荣誉感、道德判断力和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云南大学“东陆高端学术论坛”正是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整合安全保障大体系

1.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主体作用

第一责任人指挥协调各级98858vip党群、行政部门,各级组织、宣统、学工部、共青团、信息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监管防控工作,谁主管谁负责,守好责任田,从监管防控工作层面推进98858vip意识形态相关机制的完善。

2.高度重视并做好网络监管工作

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从源头上抓好高校网络监管,落实责任制,专人负责监管高校网络,将潜在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从源头上管控好。贯彻落实引导和监管密切结合的原则,推行校内网络平台实名注册机制,综合运用引导、行政、技术等多元化手段,开展网络监管工作,切实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根据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规定,我国高校统一于每年9月份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举办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主题日活动等多种方式,集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切实提高师生的网络素质。

3.构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坚持把立德树人目标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正能量、爱国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始终得到充分贯彻落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置民族宗教问题,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的质量;坚持法制管理方式,及时应对各类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高校纪委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树立底线思维,落实责任追究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通过建立多元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安全警示机制、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整合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正处在建设黄金期:从严治党成绩斐然,治国理政国力提升,铁腕治吏维护公平,扫黑除恶彰显正义,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现实矛盾,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反映人民的呼声、意志和利益,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由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举国上下,听党指挥,抗击疫病,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迅速、高效、有力抗击病毒传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发中国人民最广泛的制度认同,引起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度思考。我们坚信,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将焕发无限的生命力,而高校也必将打赢意识形态安全这场人民战争。

(作者李伦琼,系云南轻纺职业集团党委委员、副院长)